白癜风怎样防治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k1m6y8p.html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剧照
宋生贵
在戏剧创作方面,如《三娘子》《独贵龙》《北国情》《安代传奇》《草原英雄小姐妹》《春天的困惑》《满都海斯琴》《沙格德尔》《蒙根阿依嘎》(汉译为《银碗》)《丰州滩传奇》《烽火衣》《青山铁骑》《曲折的婚礼》《昨天的故事》《杨柳青》《分粮》《恩仇记》《也兰公主》《魂系中国》《契丹女》《森吉德玛》《较量》《司法局长》《舍楞将军》《忠烈碑》《旗长,你好》等。
在电影创作方面,如《成吉思汗》《猎场札撒》《驼峰上的爱》《重归锡尼河》《骑士的荣誉》《母亲湖》《阿丽玛》《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黑骏马》《烈火金刚》《义重情深》《金色的草原》《小城牧歌》等。
在电视剧创作方面,如《亲家卖粮》《山林的雾》《啼笑因缘》《王昭君》《黄敬斋》《小活佛》《阿拉善亲王》《迟到的迎亲马队》《党员二楞妈》《东方商人》《沟里人》《京江祭》《那女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牛玉琴的树》《燕子李三》《水命》《天神不怪罪的人》《乌兰夫》《遥远的驿站》《耶达山的雪》《沙柳和它的影子》《老干部局长》《周拉奴》等。
综观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末此间的内蒙古艺术创作,各个艺术门类皆可谓佳作频现,人才辈出,共同汇聚成了百花齐放、群星璀璨的景象!当然,承认并欣赏这美好景象,并不意味着这个时期的内蒙古艺术创作已经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不存在任何值得讨论与应该注意的问题。认真研究与比较这个时期内蒙古的艺术创作,一方面,可以明晰地见出,一大批艺术家怀着对生活的诚挚热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踏踏实实地沉了下来,倾心体验,用心创作,为发展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艺术而不懈努力——这是大的态势,是主流。但是,也有一些与艺术规律和发展民族艺术不很相适的现象,其中,有的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比较突出。譬如,表现在创作上,显得飘忽浮躁;在价值判断及认同上,有某些急功近利的取向。这便导致了艺术创作上的敷衍,或无关痛痒的矫饰。具体到作品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过分注重形式上的追“奇”逐“异”,盲目生搬或仿效某些外来的东西,外表花样翻新而内里虚空;二是对地域性、民族性特点的生活素材作简单化、平面化的罗列与组合,并在各个艺术门类中一用再用、高频次重复出现,致使所谓创作“特色”成为一种表面化、符号化的展示,缺少真正蕴有民族文化内涵,而且能够打动人心的内在的精神力量与审美韵味。笔者认为,对于这些属于特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必要在回顾与总结中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尽可能对其进行合乎规律的分析,目的是为以后的发展进程中提供借鉴与启示。
五.进入21世纪以来的内蒙古艺术创作
进入21世纪,内蒙古艺术迎来了新的繁荣发展机遇期。从年到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和民族文化强区的重大目标,并且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以使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得到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草原文化研究的广泛开展及一大批有创见、有深度、有建树的成果取得——特别是关于草原文化是中华文明三大主源、三大组成部分及动力源泉之一的重要结论的形成,对于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产生了具有重要内驱力的推动作用,为进入新世纪的内蒙古艺术创作与艺术活动,拓宽了新的视野,丰富了新的内涵。
新世纪以来的内蒙古艺术,在具体创作情境中,面对两个显在的问题,一是在世纪之交这新的人类生存背景下,包括民族艺术在内的历史形态不可避免地面临一定程度的被冲击,那么,在此特殊的历史时期,如何把握新时代、新机缘,探寻新的发展路径,以使民族艺术的光彩不仅不被遮蔽,而是能够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二是在市场经济情势之下,艺术家如何保持清醒头脑,力戒浮躁心态,潜心创作更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之作。笔者在研究中认识到,广大艺术家面对上述问题,表现出不同的审美选择与审美实践。其中,具有明晰倾向性的有:依然留恋传统的蒙古族艺术风采,并且深情脉脉地将其承继而来;或自觉地注重艺术手法与表现手段上的探索,以图艺术形式上的出新及表现力的提升,如以上提到的“安达组合”等;或通过对传统的民族题材意象化处理,以传达具有时尚化特征的审美体认;或更加注重广泛地吸收、借鉴与融通,以寻求蒙古族风格与更广泛受众在审美趣味上的相适相契。凡此种种,在较大程度上体现出了艺术哲思与美学追求上的自觉,有益于使其创作真正实现发时代之先声,为社会奉献更多既有精神力量,又有审美感染力的作品。
仔细梳理与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近19年的内蒙古艺术创作,确实可以获得一种分享丰收景象的喜悦。下面依然只能是分门类略举其例,意在以斑窥豹。在美术创作方面,一批老画家继续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并且时有新作问世,中青年画家创作势头旺盛,佳作迭出,如中国画《金色圣山》《早春》《古老的长调》《蒙古贵妇》《大通道》《草原上的额木格太》,油画《春游》《永恒的祝福》《记忆——那仁格日勒母子》《大漠冬》《蒙古历史》《茶香》《城市边缘》《山中岁月》,版画《舞动的草原》《静谧》《蒙古高原》,水墨画《融》,水彩画《西拉木伦》,雕塑《草原母亲》《渴望和平》《大世界》等。此外,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持的“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长廊建设工程”,以立项的形式组织区内外美术家进行表现内蒙古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的创作,先后完成了百余幅优秀之作。
音乐创作方面,如《第一交响曲《孤独的白驼》《四季》《壮美的牧歌》《马蹄踏响曲》《那达慕序曲》《腾飞》《大帐庆典》《大地之声》《心中的故乡》《美丽的内蒙古》《我和草原有个约定》《金色的马鞍》《赛白努·祖国》《想念》《牵手草原》等。这个时期,除了原创精品力作大量出现之外,传统的蒙古族音乐艺术为适应当代受众的审美趣味,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了大胆的创新。譬如,蒙古族长调民歌、马头琴、呼麦、乌兰牧骑等传统性的蒙古族艺术品牌,具有了新的时代风采与新的活力,如“五彩呼伦贝尔”少年合唱、“安达组合”、蒙古族无伴奏合唱等。
舞蹈创作方面,如《马头琴声》《草原小夜曲》《思念草原》《漠柳》《母爱》《鹿鸣》《赛马》《巴林蒙古女性》《盛装舞》《草原酒歌》《东归兄弟》《大漠驼影》《蒙古妈妈》《蒙古风》《诺恩吉雅》《驼印》《铃声·心声》《盅·碗·筷》《永远的乌兰牧骑》《情系绿草地》《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戏剧创作方面,如《红莓花又开》《在那座丰碑下》《萧观音》《草原母亲》《永远的成吉思汗》《花开花落》《西口好人》《摘花椒》《土默川情歌》《我的大草原》《额吉》《代价》《扶贫》《阿巴嘎查干乌拉》《乌兰图克》《满都海》《巴雅尔与大花眼》《杏花盛开的时候》《暖雪》《君子津》《青山儿女》《万家灯火团结梦》《缎子坎肩》《忠勇察哈尔》《大盛魁》《额尔古纳之恋》《小村总理》《草原丰碑》《热土》《北梁人家》等。
电影创作方面,如《天上草原》《圣地额济纳》《老哨卡》《季风中的马》《额吉》《帕尔札特格》《索米娅的抉择》《成吉思汗的水站》《蓝色骑士》《尼玛家的女人》《赛音玛吉克的儿子》《德吉德》《珠拉的故事》《长调》《剃头匠》《心跳墨脱》《唐卡》《斯琴杭茹》《诺日吉玛》《嘎达梅林》《锡林郭勒·汶川》《图雅的婚事》《母亲的飞机场》《绿草地》《寻找那达慕》《乌珠穆沁的孩子》《天边》《第七种味道》《漫瀚调》《母亲的肖像》等;近年来出现的以张大磊、忻钰坤、德格娜、周子阳为代表的“内蒙古青年电影新力量”,更是以他们的作品《八月》《心迷宫》《暴裂无声》《告别》《老兽》《我的诗篇》《超时空同居》等,获得了国内外电影节的诸多奖项,为内蒙古电影增添了新的光彩。
电视剧创作方面,如《走进石锁沟》《成吉思汗》《静静的艾敏河》《草原春来早》《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有泪尽情的流》《青衣》《奠基者》《胡杨女人》《东归英雄》《嘎达梅林》《大盛魁》《鄂尔多斯风暴》《我的鄂尔多斯》《民工》《我叫王土地》《推拿》《北方大地》《生死依托》《乡间多少情》《铁道游击队》《侠客行》《连城诀》等。
进入21世纪这十数年间的内蒙古艺术,其创作队伍的扩大,作品数量的增长,表现方式的丰富多样(包括新媒介的综合运用),以及影响力的增强,集合性地形成了新的面貌,可谓新世纪之初的良好开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艺术家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与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以及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宗旨,自觉提高文化自信力,自觉紧跟时代的步伐、聆听时代的声音,自觉承担起了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极大地焕发新时代的创作热情。在此背景下“放歌草原,书写百姓”“聆听草原”“草原诗画”“草原记忆”“草原星”“永远的春天”等,各个艺术门类都绽放出富有时代特质的绚丽之花。
从发展的总体状态与趋势看,这个时期的内蒙古艺术创作,至少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广大艺术家的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自信力均有明显提升,因此,许多优秀作品都表现出对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的自觉张扬,使其真正成为本民族人民基本品质和生存智慧的肖像;二是广大艺术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宽广的胸怀,积极面对并吸收世界文化与艺术中丰富而有益的东西,注重创意思维,在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方面有明显拓展;三是时代感十分突出,显示出了“与时代同步伐”的自觉。总之,从新世纪十数年间内蒙古艺术创作的实绩与发展态势,可以看出广大艺术家为创造具有民族气派与时代精神的艺术所付出的努力——这努力是正方向的,合规律的,同时也能够鼓舞人们对其今后的发展满怀更多美好期待与信心!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