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智元原创
整理:刘小芹、闻菲
10月18日首届AIWORLD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新智元论坛,特设“新智元投资领袖圆桌”,邀请国内主流AI创业及投资领袖,结合创投实例,探讨了人工智能现在为什么这么热?创业公司是否会成为颠覆性的力量?做平台还是做应用等问题,最后还分享了他们关于创业把握商机、逐鹿市场的见解。
新智元论坛·投资领袖圆桌介绍
AIWORLD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设了新智元论坛——新智元是新智元的子品牌,聚焦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与创业。大会主办方表示,新智元论坛是专为有投融资及创业需求的单位及个人沟通交流特设的论坛,邀请的讲者也都是国内主流投资机构领袖:微软创投加速器CEO罗斌、赛伯乐投资集团总裁王阳、明势资本创始人*明明。
不仅如此,新智元论坛还特设“投资领袖圆桌”,由酷我音乐创始人、百度七剑客之一的雷鸣担任主持人,嘉宾包括小i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袁辉,梅花创投创始人吴世春,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岳斌,慈星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李立*。
现新智元特为没能亲临现场的读者整理圆桌讨论实录并发布如下,看各位投资领袖如何剖析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弯道超车的机会和突破口。
主持人:
雷鸣酷我音乐创始人、百度创始七剑客之一
论坛嘉宾:
袁辉小i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吴世春梅花天使创投创始合伙人
岳斌高榕资本创始合伙儿
李立*慈星股份执行董事、副总裁
新智元投资领袖圆桌主持人:酷我音乐创始人、百度创始七剑客之一雷鸣
雷鸣:首先让我们先自我介绍,然后给出自己的一些比较精彩的观点,从袁总开始。
袁辉:好久不见,大家好,我是小i机器人创始人袁辉,我们在中国乃至全球做人工智能,讲的常规一点就是我们做的时间可能比较早,从年我们就首次大规模的做人工智能,发布了一个聊天机器人,比苹果早了7年。很凑巧的,就在今天,Gartner发布了的十大技术趋势,把小i和苹果的Siri、微软的Cortana放在一起,认为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对话系统,来自云端的能力可以以“Conversational+”的形式对接万物,这也说明我们这些年在另外一个领域的深耕是有成效的,所以今天很高兴新智元杨总的邀请,让我们和各位有一个分享,谢谢大家。
李立*:大家好,我是慈星股份的李立*,我们是一家上市公司,原来做纺织行业自动化的,几年前我们开始把产业链延伸到机器人这个领域。目前在浙江地区我们是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公司之一。年我们开始面向未来,未雨绸缪,去考虑做了一些人工智能产业的早期布局,到目前为止慈星及其母公司也陆续投资了行业里面多家服务机器人和核心技术相关企业,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还是属于新来者,正在学习的过程中,谢谢。
岳斌:大家好,我是高榕资本的岳斌,我过去也算是技术背景,但当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没有人工智能这么有意思的东西,所以后面做了投资,在过去投资的领域里面,其实我们是投了非常多技术类的公司,这里面从年投手机开始,到后面投各种硬件、机器人,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机器人产品,还投了很多非常好的AI的公司,也希望跟大家多多交流。
吴世春:大家好,我是梅花天使的吴世春,梅花在人工智能这块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做一些投资,包括像传感器的,还有大疆的无人机。我们做早期投资,投的都是一些偏垂直领域的人工智能的公司。
20年后排名前五的一定是人工智能公司
新智元投资领袖圆桌嘉宾:小i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袁辉
雷鸣:大家都认识了一下,我发现有很多跟我还特别有渊源,我们就开始探讨。我想从大往小了去聊。第一,我想聊一下人工智能现在这么热,过去我们也发现过很多热点,像我记得可能两三年前的时候,大家的热点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但今天就显得有点过去了。年全球市值前五的企业全部跟互联网有关,我们大胆的去预测一下,再往后看20年左右,排前五的公司会不会都是人工智能公司?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到底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名词,还是一个会对社会,对企业,对方方面面产生根本性变革的一种技术或者是产业?听听各位的想法,从小i机器人开始聊一下。
袁辉:我想今天这个时间提人工智能,大家对人工智能都有些基本的了解,人工智能到现在已经60年了,前面两次基本上都以失败而告终。很多人确实也在问这个问题,第三次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会持续改变生活。我个人的观点非常明确,前面两次有非常重要的特点,我今天没有听全所有的演讲,很多投资人或者很多产业人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和方向还是非常迷茫的,前面两次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科学家们在实验中一直想造出一个“变形金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包括今天实际上全球5家大佬,他们在方向上都是非常明确的,还是在选择变形金刚,变形金刚是人类的梦想,但是到今天为止包括这5家在内,没有一家给出了实现变形金刚的可能,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我们今天还是继续沿着变形金刚这个方向往前走的话,很难保证我们是不是在5年之内,10年之内这个方向会再次死掉。因为这是逻辑问题,就好比说今天我们让苹果10万名员工拿出0亿美金做变形金刚,结果也不一定能做的出来,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逻辑命题。
今天我可以更明确的说在未来的20年,前5家市值排名最前的公司,我坚信它一定是人工智能的公司。今天在第三次人工智能的浪潮里面,跟前两次有个根本的区别,因为还有像IBM,还有像小i这种人工智能的公司,正在把人工智能商业化。今天我们已经让人工智能的技术在很多的领域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也许今天大家看到的很多创业团队目前还没有货币化,还没有直接影响我的生活,因为我们一谈机器人就会想说大白,但那个是皇冠上的明珠,这是有问题的。
讲个案例,比如说小i今天在建设银行的客服机器人,去年就帮建设银行省掉了名员工。实际上包括IBM的沃森,他们已经在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如果今天人工智能已经在改变你的生活,而且将会越来越明显的时候,人工智能将不会再回去,它没有机会再回去,所以你只会越来越深入的被卷入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5年之后,10年之内一定会像空气里的水一样,逐步让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李立*:我个人观点对人工智能还是比较乐观的,我回顾一下我们自己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通常人类去看问题都是线性的,以5年为例,最近的5年、后面的5年,再后面的5年,事实上你认真的去想的话,会吓一跳,比如说-年这5年,跟-年这5年,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变化是很大的。我们现在的社会,基础已经很大,就像金字塔的底部,越来越大,越大以后再往上面去成长,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也是非线性的。我相信,可能用不了20年,可能10年,甚至说更短的时间里面,我们这个社会,人工智能不能说是颠覆,应该说是人工智能跟我们日常生活高度融合,我们10年以后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人工智能了,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出去旅游,人类对人工智能都会有一定的依赖性。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专家担心,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会对人类造成威胁,但是这一块我觉得威胁不会很大。就像传统的武器,或者甚至是一把菜刀,它可以用来杀人,也可以用来切菜,人工智能也是同样的情况,既可以往正面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往负面的方向发展,最终肯定会有一个平衡。未来的生活,5-10年以后总的来讲,应该是更美好,谢谢。
岳斌:放在一个刚才雷鸣提到的那么长的时间维度,显然到了那个时间点,世界最大的公司应该是人工智能相关的公司,因为人工智能多了一个维度,是一个家的概念。但是同时作为我们这样的在行业里面的人,其实也不愿意鼓吹任何泡沫的东西,就估值这个话题我想说我看到的一个现象,其实今天在美国这么多的AI公司,那么多大牛创业也有很多公司卖掉了,但是估值超过5亿美金的公司屈指可数,所以在短期之内我们特别多的去鼓吹这么一个事情也有可能会就像我们今天看过去的O2O,或者行其他业一样,也会让很多人受到伤害。
吴世春:如果放在一个比较长的维度来看,所有的公司都会变成人工智能公司,你不管做什么职业,做金融,做医疗,甚至媒体写稿,都是人工智能来去辅助你去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所以我觉得从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角度来看,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投资的方向,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创业者能够在技术上面做出更多的突破,我觉得人工智能肯定还是未来的最终的方向。
雷鸣:谢谢。我觉得各位讲的都特别精彩,每个人都坚信再过20年的话,人工智能将会成为一个领导型的,在整个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包括生活中变成一个基础性的服务,对社会造成一个根本性的颠覆性的影响,我个人也特别赞同这个观点。
我和一些朋友沟通,我们觉得互联网解决了一个连接的问题,信息流动的问题,使得从商业形态去中间化,以前我们需要到市场,现在去阿里巴巴、淘宝,替代一般的百货超市,使得供给和消费连接了起来。今天的Uber也是一样,更有效配置了一些资源。
人工智能有可能解决生产端的问题,可能会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举个例子,我们说打车服务,原来的生产者是车和司机共同构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未来车会自己开,会大幅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大量的重复性脑力劳动者会被人工智能替代,而当我们真正看今天社会里面所谓重复性脑袋劳动占总劳动比例的时候,这个比例非常高,比如银行的收银员、司机,包括厨师,包括我们的基础医生,包括刚才讲到的投行的这些初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人员,他们做的都是重复性脑力劳动,也就是他获得一些技巧之后,其实都是不断产生一些固定结果的东西,所以这些在未来都会逐渐的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生产出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一种产品。同时当然也会面临一个失业的问题,但是另外一面这也会大幅度提升社会劳动生产率,任何一个技术最终它能够给社会带来一种发展进步的话,都是因为它对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作为一个基础来去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也会特别相信过了20年以后,排前5的肯定都是人工智能企业。
创业公司是否会成为颠覆性的力量?
新智元投资领袖圆桌嘉宾:梅花天使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
雷鸣:下面第二个问题,既然前5都是人工智能企业,这5家企业还会是现在的巨头企业吗?像微软这种财大气粗,有技术积累也可以吸引人才,他们会在新的竞争中继续保持强大的优势吗?还是说创业公司会打败BAT、打败Google、微软?我们还记得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就讨论这个问题,今天结果已经很明确了。今天人工智能又面临这么一个问题,我们这些创业公司究竟是中间打个酱油,最后又被谷歌这些给拿走,还是说创业公司会成为一个颠覆性的力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吴世春:大家都能够碰撞出来的机会我认为还是巨头性的机会,像现在的无人机、无人驾驶这样的机会,但凡是新技术革命的话,新的公司要能够崛起的话都要从边缘性的机会开始崛起,就像当时微软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带来像谷歌这样的机会。但是如果是明确的机会的话,大公司是有明显的优势,他可以在里面投入,他可以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发展这样的技术。如果让我去看的话,我更愿意投资那些可能现在垂直或者更加边缘性的这种应用,人工智能的相对冷门一点的领域;现在看起来那些非常明星的,或者非常热门的这种领域不仅贵,而且很可能巨头也一样在里面下注,我觉得这里面竞争会更加激烈一些。
岳斌:这是个好问题,这个问题在年的时候其实大家就考虑过,而且在上一波移动互联网的时候我们有幸都投到了这些百亿级别的公司,如果定义成一定做到像BAT、谷歌那么多,就得照着千亿美元去,如果比这个数字少一个数量级,可能性应该还是有。其实刚才大家也都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说大疆这样的公司,其实大疆这样的公司今天值一百亿美金吗?肯定是值的,它可能离像腾讯、华为这样的公司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是像这样的公司算不算是一家巨头公司,我认为还是算的。
那还有没有机会往更大的数量级推进呢?我觉得也还存在一定的可能性,我是怎么来看这个问题的?其实最近也是有一些机会和中国最大的这些大佬们有一些沟通,在某种情况下会有一些感觉,觉得是不是像他们今天所处的状态跟5年前、10年前又不一样了,比如马云已经50多岁了,中国互联网这些大佬们他们也都到了一定的年龄,而且至少在中国这些互联网公司还没有实现传帮带,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真的也许是创业公司的一个机会,在美国可能这个相对来说会更难一点。
李立*:其实这5大公司,既是排名靠前的互联网公司,也都可以定义为人工智能公司,他们在不遗余力的在这方面做投资和布局,而且他们在创新性、原创性,在对新技术的敏感性上,要比一般企业更有经验。以前我在大型国企工作,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企业大了,就难管了,规模做到一定程度以后,以前做老二其实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做老大其实是蛮痛苦的,因为他往前面看,看不到到底会是怎么回事,所以要做一些前瞻性的东西,但是这些工作很有可能就踩空了,所以基于这样一个考虑,我认为可能不需要到20年,就会有新的公司冒出来,快速发展,甚至能超越这些大的公司。
袁辉:比较坦率地讲这实际上不是有很多人花很多时间在人工智能里面做研究的。所以回答你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中国和美国两个市场,因为现在中国市场跟美国市场,另外一个市场就是叫其他市场,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就是人工智能已经作为了一个展现方式,首先分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所以不能拿这个腿跟这个手去比,比如说以服务机器人来举例,分三大部分,感知、思考、运动,未来我们整个人工智能想要的东西在哪?就是大脑这个层面,但是大脑这个层来讲,第一我们看中国和美国,第二全球所谓的六、七家这个大佬,他们是有方向选择的,打个比方,既然今天我们选择登珠穆朗玛峰,那5家或者其他还有很多创业团队都想登顶,那5家选择南坡,但是那个南坡到现在还没有人登上。如果今天的创业团队你在中国在全世界要做变形金刚,我给你亿美元0个员工去做并不代表你有可能去成功,所以并不代表谷歌、苹果这些公司有先进的储备就一定能做到。
中国和美国两大市场上面,我个人有个定论,中国大脑一定是中国人自己做的,因为能把中文讲的很好的老外你几乎找不到几个,这是因为语言、文化、本地化数据很多的问题,还有*治问题,我们就不多讲了。回到中国我们说前面有BAT,实际上说的不好听一点的话,就是历史成功的基础也一定是未来成功的包袱,没有几个人能够说革自己的命,今天你去做搜索可能很难做过百度,你做电商,马云的体系非常强悍,今天做社交估计过不了几天就结束了,但是你今天做的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跟过往甚至还不能拿它跟互联网跟移动互联网比,因为人工智能未来长期的核心竞争力不在商业模式,也不在用户规模,在哪?在技术。刚刚*明明最后讲的话我是非常认可,就是你不要说你是不是第一,你把你的机器人牵出来或者我直接体验,你能满足我的需求你就是最好的。拼的核心就在这儿,而且这个技术是长期发展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今天你是否能在这个领域选择正确的方向,而且长期的在技术上进行投入和研发,尤其在中国市场,这个机会是巨大的。因为BAT前面这些成功的企业,他现在充其量有一、两百人这样的团队在做人工智能,虽然有些人说我全力拥抱人工智能,但是他过往的东西包袱是巨大的。所以我想说这些东西要分层面,分体系,分选择来看,谁有没有机会,5年之后格局就会形成,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布局期,谁的方向选对了,谁的资源匹配对了,谁的投入对了,5年之后就是谁的天下,全世界都一样。
雷鸣:谢谢,我觉得讲得挺精彩,然后我最后也发表一下我的观点,第一我发现做投资的比做创业的更保险,我相对对创业公司还是比较乐观的,其实从历史上来看,互联网早期,微软包括IBM他们不是不知道互联网发生了,他们也做的,但是没做过这些新的,甚至我们说像雅虎本身也是个互联网公司,那谷歌起来之后Facebook又起来了。我觉得不是一次性的,不是一个大脑很强就通吃了,而机会是行业的。你今天看阿里巴巴是零售业,谷歌和百度是信息服务业,腾讯和Facebook属于通讯行业其实它都是替代人以前的一个固定需求,未来我们看一个很大的产业,智能+医疗一定是一个巨大的行业,那这个地方的老大和将来我们说在农业领域的老大,这两个我们认为是不重合的,因为这两个对于专业技能,对于做法完全是不一样的。即便BAT我们以前分析过这几家行业,互相都想抢地盘,但是为什么不成?有时候并不见得人才不优秀,而是有时候当你做一个事情,成功的经验也是你未来失败的原因,怎么讲呢?就BAT三家,他们在整个成功过程中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进而产生了一种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最后就会导致所有人都这么走。
比如典型的百度的文化就叫简单可依赖,信息检索就是要求这一点,快、准。所以百度做什么事情都是说别讲那么多废话,谁的快,谁的准就OK了,我不想让用户浪费时间,我们内部也不要浪费时间,所以这是技术导向。但是看腾讯完全不是这种风格,腾讯产品经理的这种文化,他最简单的就是说解决大家无聊,打发时间。我们对腾讯的感觉,包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