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文/e-worksResearch孙亚婷杨培胡中扬魏蝶)
01中国智能制造指数研究报告————01中国智能制造产品和解决方案上市公司百强榜正式发布,以下是简版内容!
01
研究背景
当前,智能制造已成为我国实现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路径,以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随之而来,国内一批提供智能制造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的厂商也逐渐发展壮大并成功上市,成为推进智能制造的重要力量。而这些智能制造领域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与动向,也成为了观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晴雨表”与“风向标”。
因此,为了研究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e-worksResearch遴选出家中国智能制造领域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旨在通过分析其市场表现、盈利情况和业务发展状况等,形成“中国智能制造指数”和“中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百强榜”,探析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该指数和榜单未来将每年发布一次,并与往年的指数和榜单进行对比分析。0
中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
百强榜样本分析
家中国智能制造领域产品和解决方案上市公司的遴选原则如下:
中国智能制造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
公司核心业务至少覆盖本报告定义的十大分类(如图1)中的一个分类;
没有选取出现明显经营问题的企业,例如连续亏损或者已被ST等;
考虑到样本数量有限,因此没有选取纯粹的机床制造企业、叉车制造企业和电气产品制造商。
为了便于分析,本报告将遴选出的家中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分为如图1所示的十类:
图1智能制造领域供应商分类
完整样本名单则如下表1所示
(按01年5月1日市值排名)
↓
表中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百强榜
0
主要结论
按01年5月1日市值统计,家中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总市值共计.76亿元,平均市值为亿元。据此,e-works将定为01“中国智能制造指数”,并按市值对样本企业进行排序,形成01“中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百强榜”,见表1。
本报告对上榜的百强企业分别进行了整体分析、横向对比以及纵向深入分析,形成以下主要结论:
1
总体分析结论
●平均规模不大,个别企业表现突出
从整体情况来看,中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平均规模较小。百强榜中,市值过千亿的只有汇川技术和用友网络,家企业市值集中在10亿元-50亿元区间,榜单前二十强市值总和为.01亿元,占一百强总市值的7%;00年,百强企业年营业收入总计.0亿元,其中年营业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只有大族激光和汇川技术,年营业收入在0亿元以下的有66家,榜单前二十强年营业收入总计.86亿元,占一百强总年营业收入的40%;从净利润来看,00年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仅有汇川技术和宝信软件,85%的企业净利润在0-5亿元之间;从净利润率来看,百强企业00年净利润率集中在10%-0%和5%-10%两个区间,0%以上净利润率增幅的仅有家,分别是柏楚电子、绿的谐波和快克股份。图家中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市值占比分析(*市值按01年5月1日统计)图家中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00营业收入占比分析●*策驱动带动上市高峰
-年以及-00年迎来了两波智能制造领域公司的上市高峰。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年,我国提出制造强国战略,之后,工信部又陆续发布《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使得-年迎来第一波智能制造领域公司的上市高峰。之后的上市高峰,可以归结为年的科创板开板。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创板开板,科创板已成为智能制造公司上市的主要平台。
图4家中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上市时间分析●广东领跑集群效应明显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在地域分布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作为全球极具活力的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广东省以绝对优势领跑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国家的大力扶持,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并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模范省份。在推行智能制造的路上,广东省汇聚了汇川技术、大族激光、金蝶等知名智能制造领域上市公司。以江苏为首的江浙沪地区则成为第二集团*。江苏以实体经济见长,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全国第一,经济体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二。近年来,江苏将智能制造作为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并汇集了先导智能、埃斯顿自动化、哈工智能等一批优秀的智能制造上市公司。另外,广东和江苏在制造业上的优势,直接带动了两个省份智能制造设备与集成商的聚集发展,而企业应用软件及服务提供商则集中在软件产业较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
●重硬轻软智能装备及产线集成服务提供商居多
从百强企业的分类情况来看,做智能制造装备及产线集成的上市公司数量远高于做企业应用软件以及工控系统的上市公司,重硬轻软尤为明显。在智能制造热潮之下,制造业转型的主要聚焦点被放在了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升级,智能工厂建设和自动化产线的升级改造成为企业首选,仅-00年期间,就一共上市了4家专用智能装备及智能产线集成服务提供商。
图5家中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按核心业务分类
横向对比分析结论
横向对比分析是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企业成长性和市场预期等多个维度对占比较多的五类智能制造产品与服务提供商进行对比分析。这五类分别是:专用智能装备及智能产线集成服务提供商(家)、企业应用软件及服务提供商(18家)、通用智能装备及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16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产品供应商(1家),以及智能物流装备及集成服务提供商(7家)。
从企业规模来看,企业应用软件及服务提供商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产品供应商的平均规模较大,其平均营业收入、平均净利润和平均市值普遍高于或趋近于整体平均值;而通用智能装备及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虽然平均营业收入较高,但平均净利润和平均市值均低于整体平均值;专用智能装备及智能产线集成服务提供商和智能物流装备及集成服务提供商的平均规模都不大,各项指标均低于整体平均值。
图6各领域市值横向对比分析
从企业盈利能力来看,家中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为9.47%,而只有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产品供应商的平均净利润率超出平均值较多,为1.85%;企业应用软件及服务提供商和智能物流装备及集成服务提供商的净利润率均值与总体平均值基本持平;通用智能装备及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和专用智能装备及智能产线集成服务提供商的净利润率均值都不及总体平均值。综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产品供应商盈利能力较强;智能装备类的供应商,属于重资产企业,其营业成本普遍较高,导致其盈利能力不强;而企业应用软件及服务提供商如果完全依靠个性化的项目实施,没有标准化的软件产品,也很难提升盈利能力。
从企业成长性来看,企业应用软件及服务提供商00年的增长情况是最不容乐观的,其年营业收入平均增幅在五类之中是最低的,净利润平均增幅仅为1.4%,净利润率为负增长。原因可以归结为,00年新冠疫情对企业应用软件及服务提供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这类供应商大部分不是工具类软件,需要到现场实施和交付,虽然下半年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平均增长情况仍然不佳。但是,疫情反而使企业积极推进少人化,促进了智能装备和产线的应用,同时,部分企业生产口罩机等防疫产品及核心零部件,使得智能装备类供应商普遍增长态势良好。
从市场预期来看,横向对比五大分类的平均市值增幅、平均市盈率和平均市销率三大指标后发现,证券市场对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产品供应商和通用智能装备及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更为看好,但是由于通用智能装备及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平均市盈率较高,未来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
图7各领域市盈率横向对比分析
五大核心板块深度分析结论
继续深入纵向分析以上五类智能制造产品与服务提供商,得出以下结论:
(1)专用智能装备及智能产线集成服务类提供商分析结论
核心业务为提供专用智能装备及智能产线集成服务的上市公司共计家,其市值普遍在亿元以下(占比85%);市值超过亿元的有5家,而市值超过亿元仅有先导智能,市值达到.1亿元。通过分析本领域的上市公司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上市条件更宽松,科创板正成为上市的主要平台。年,科创板开板后,共1家专用智能装备及智能产线集成服务提供商上市,其中就有10家选择了科创板。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该类企业更符合科创板定位。科创板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及生物医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用智能装备及智能产线集成属于高端装备领域,符合科创板定位。二是科创板上市条件更宽松,更便于企业融资。科创板允许存在未弥补亏损、未盈利企业上市,上市条件更为宽松,且专用智能装备及智能产线集成服务提供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垫资,普遍具有资金压力,选择在科创板上市更便于企业融资。重点服务于汽车行业的专用设备制造与智能产线集成商较多。经过长期发展,汽车行业自动化程度已达较高水平。而随着环保标准的不断提升,新车型推出的速度不断加快,汽车制造向差异化、小规模等定制生产模式方向发展,以及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等热潮的推动,导致汽车行业产线自动化升级需求仍然呈现上升趋势。因此,重点服务于汽车行业的专用设备制造与智能产线集成商较多。例如,克来机电、先惠技术、豪森股份、瑞松科技、天永智能、江苏北人,以及即将登陆科创板的均普智能都是主要面向汽车行业。市场对于锂电行业专用设备制造与智能产线集成商十分看好。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市值超过00亿元的家上市公司(先导智能和杭可科技),均为锂电行业领先的专用设备制造与智能产线集成商。此外,市值超过亿元的精测电子、博众精工、赢合科技也都涉及锂电相关业务。这表明,证券市场对于锂电行业专用设备制造与智能产线集成商十分看好。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升温,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急速增长。在此背景下,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不断扩张产能,新建或改造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市场空间巨大,从而也拉升了锂电行业专用设备制造与智能产线集成商的市值。瞄准产业风口,锂电、光伏、C消费电子、半导体等成上市公司重点布局行业。处于产业风口的锂电、光伏、C消费电子、半导体等行业,由于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核心业务为提供专用智能装备及智能产线集成服务的上市公司纷纷围绕这些行业进行重点布局和拓展,并成为其业绩的主要增长点。图8专用智能装备及智能产线集成服务提供商市值排名(*市值按01年5月1日统计)图9专用智能装备及智能产线集成服务提供商00年营业收入排名
()通用智能装备及集成解决方案服务类提供商分析结论
核心业务为提供通用智能装备及集成解决方案的上市公司共计16家,其市值集中在40亿元-亿元区间的有8家,占比50%;市值在亿元以上的有6家,占比7.5%,其中市值最高的是大族激光(.15亿元),排名第二的是柏楚电子(57.06亿元),第三的是埃斯顿(78.66亿元),第四是华工科技(1.6亿元)。
从规模和增长情况来看,本领域发展较好的供应商主要集中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和激光加工设备领域,通过分析本领域的上市公司,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工业机器人厂商增速较快,体量却不大。在通用智能装备及集成解决方案上市公司中,50%以上的企业是提供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本体及系统集成服务的工业机器人厂商。其中以拓斯达和埃斯顿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厂商,其00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幅是最大的,这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后必然的结果。国内工业机器人厂商最为集中的领域是系统集成,但是由于该领域个性化的需求较多,与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和本体等硬件产品相比,系统集成更偏向于服务,属于非标项目,大量人力和资源的消耗,造成其虽然增幅较大,但体量不大(增幅最快的拓斯达和埃斯顿,00年营业收入都不到0亿元),行业集中度不高,没有龙头企业出现。激光加工设备需求旺盛,但有待提升核心部件的自主能力。激光技术已经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代表和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手段。大族激光和华工科技作为国内激光行业龙头,收入与盈利情况在激光行业甚至整个通用智能制造设备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优势明显。大族激光虽然营收较高,但是净利润率却低于10%,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核心零部件激光器没有实现自制。分析大族激光历年年报可以看出,激光器为公司采购成本最高的上游元件,其直接材料成本占板块营业成本约90%。而华工科技则在上游器件激光器的自主研发上有优势,但激光加工及系列成套设备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仍占板块营业成本的91.1%。看准时机,涉足口罩机。00年新冠疫情爆发,国内一批通用智能制造设备商迅速生产口罩机,对公司业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生产口罩机的企业有:大族激光、拓斯达、埃斯顿、新松机器人、佳士科技、正业科技、华中数控、科大智能、山东威达、新时达。但是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也出现了口罩产能过剩,部分客户临时取消合同导致企业备货积压的情况。图10通用智能装备及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市值排名(*市值按01年5月1日统计)
()智能物流装备及集成服务类提供商分析结论
核心业务为提供智能物流装备及集成服务的上市公司共计7家,其市值普遍在0亿元-40亿元之间。市值最高的是东杰智能,为40.57亿元。通过对该类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行业处于发展前期,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整个行业还处于发展早期,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以低端设备制造为切入点,造成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同质化程度较高。物流自动化应用水平较高的主要分布于烟草、医药、汽车等自动化程度较高且流通环节较多的行业。而实际上,物流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制造的所有环节,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热潮的带动下,不同行业对于智能物流装备,特别是对自动化立体仓库和自动化输送与搬运设备(如AGV等典型设备)均有广泛需求。以单体设备制造商为主,正在向系统集成商转型。随着智能物流装备的逐步应用,企业开始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