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努阿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泉州22个申遗遗产点简介出炉金台资讯 [复制链接]

1#
刘*连怎么挂号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360620.html

4月29日,泉州市申遗办发布“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简介。

据介绍,本次泉州申遗项目的遗产整体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完整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

4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日活动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介绍,我国年的申遗项目名称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本次泉州申遗工作就遗产价值、系列遗产的要素构成逻辑与整体关联,以及可持续的保护管理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化研究和完善,补报文本已于年2月1日前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泉州曾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它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本次泉州申遗项目的遗产整体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它们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

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宋元泉州多元繁荣盛景图;引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泉州申遗文本(版)》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22处遗产点简介

1、九日山祈风石刻

西峰石刻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一组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它与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等共同体现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这些珍贵的石刻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密切关联的运行周期等历史信息,反映出海神信仰对贸易活动的精神促进。九日山上现存宋代以来的石刻共78方,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风的石刻共计10方,分布于九日山东、西两峰的崖壁上,东峰2方,西峰8方,最早的为年,最晚的为年。其中记载冬季启航祈风的石刻有6方,记载夏季回航祈风的有3方,还有1方同时记载了一年两季的祈风。10方碑文中记载的历次参与祈风活动的市舶司官员共9人,泉州地方**要员共58人,有18人为皇族。

2、市舶司遗址

建筑地面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遗址出土的宋元时期青瓷、白瓷、酱釉瓷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泉州市舶司设置于年,是宋元国家*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反映出泉州港口依托于庞大帝国的独特属性。市舶司遗址地处泉州城南部的晋江江畔,位于泉州古城罗城的镇南门外、翼城的南薰门内。根据已开展的考古工作,该遗址中部两处考古探沟内发现了宋元时期的地面遗迹,属于同一座属官方所有的较大型建筑的地面。遗址出土物既有出自本地的德化窑、磁灶窑、东门窑、南安窑的产品,又有来自外地的龙泉窑、越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等地的产品。其中元代卵白釉饰有龙纹、花卉纹的瓷器残件为高等级瓷器,佐证了该组建筑群的高规制。遗址西北部的水沟两侧分布有宽约10-20米的地下淤泥层,显示出历史水系的规模。

3、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遗址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德济门遗址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门遗址,记录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历史。它是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保障。遗址位于泉州古城南端的天后宫外,门外遥对晋江及顺济桥遗址。德济门及与之相连的翼城始建于年,这里成为进入城市南部商业区的交通要道。门址在元代年进行了拓建,明代增建瓮城,清代重修加固,沿用至20世纪中期,历时七百余年。年经过考古发掘,完整揭露出13世纪以来多次营建遗迹。遗址坐北面南,面积近平方米,由花岗岩条石、废旧石建筑构件等砌筑而成,局部以白灰灌浆加固。

4、天后宫

天后宫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它与真武庙、九日山祈风石刻等共同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对海洋贸易发展的共同推动。它与泉州的商人群体密切关联,见证了海洋贸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天后宫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临晋江及沿岸港口,创建于年,始称顺济宫。伴随历代官方和民间对妈祖信仰的推崇,天后宫历经营修、发展,现仍保存了16世纪之前形成的前殿后寝的布局特征。现存建筑群坐北朝南,总体呈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布局有山门、戏台、拜庭、天后殿、寝殿、梳妆楼,两侧为东西厢房、轩房、斋馆和凉亭等附属建筑将院落围合,建筑群用地面积约平米。

5、真武庙

真武庙山门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真武庙大殿基座上的“承信郞”题记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真武庙是宋元时期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标,为宋元时期商人群体从事海洋贸易的重要精神寄托。这里是泉州官员祭海的场所,体现了*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与推动。真武庙位于泉州城东部石头山麓的晋江北岸,是一组依山势而筑的院落式建筑群,始建于宋代。建筑群坐东朝西,现存建筑自下而上有山门、石阶、凉亭、真武大殿。山门后依山砌有24级石阶,石阶两旁扶栏尚存有宋代栏杆及石狮。石阶之上台地有岩石状如龟蛇,是真武大帝的象征。岩石上立年晋江知县韩岳所立的“吞海”碑。真武大殿为闽南传统风格的合院式建筑,其殿内塑像基座上保存有宋代官职“承信郎”的题记。

6、南外宗正司遗址

南外宗正司遗址考古探方俯视图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遗址出土文物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南外宗正司是年以来迁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体的管理机构。这一群体是泉州多元社群中具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不仅提升了泉州的消费能力,还积极参与海洋贸易。南外宗正司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权对泉州海洋贸易的推动,体现了强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它与泉州文庙及学宫、开元寺、老君岩、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共同反映出宋元泉州的世界性多元社群。遗址位于肃清门西南,即开元寺的南部。目前已考古发现两处建筑基址、一处水岸设施、一处沿岸道路,出土建筑构件、瓷片等文物。建筑构件包括瓦件、脊兽、砖块等。瓦当纹样包括莲瓣、牡丹、芙蓉花等花卉图案和少量兽面纹,砖块上刻有“官”字,表明其与官方建筑有关。一些瓷器残片上有墨书,其内容与干支纪年、机构名称或人名有关,是与皇族群体相关的重要线索。

7、泉州府文庙

文庙组群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泉州府文庙是儒家祭祀场所和泉州最高等级的教育机构,是泉州社会精英群体的象征。这些社会精英在宋元海洋贸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泉州文庙及学宫位于10世纪泉州城的东南部,始建于年,主体格局形成于年。建筑群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为“左(东)学右(西)庙”。西侧为儒家祭祀建筑文庙组群,现存有棂星门遗址、露庭、大成门、泮池及桥、拜庭、大成殿、东西庑、东西厢等。东侧为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现存有育英门、学池及桥、露庭、明伦堂、东西斋等。两组群之间设有祭祀孔子五世先祖的崇圣祠,组群周边还分布有明清以来祭祀泉州历史名人的蔡文庄祠、李文节祠和庄际昌祠。大成殿是整组建筑群的核心,面阔七间、重檐庑殿顶、*琉璃瓦顶、龙纹柱身、殿内通饰彩绘等建筑做法,显示出非同寻常的建筑规格,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繁荣。

8、开元寺

晨曦中的开元寺东西塔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开元寺是宋元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寺院经济及多元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与寺院关联的地方*权统治者、宋元官方、僧侣、地方大族等人群对宋元社会经济和海洋贸易具有重要贡献。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子城西门外,南临城内东西向主街,占地约7万平方米,是福建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组群。年创寺,经历代兴扩,10世纪极盛,主体格局定型于13世纪。寺院现状坐北朝南,由中路主体建筑群、东西石塔及东西两路附属组群等组成。大殿为殿堂构造,九进九开间,供奉五方佛。殿内斗拱饰二十四尊妙音鸟式飞天乐伎,与建筑结构精巧结合。殿前月台的须弥座上饰有印度教狮身人面像石雕,殿后檐明间两柱为辉绿岩雕刻的印度教石柱。甘露戒坛为重檐八角攒尖顶,是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殿内设五级戒坛,斗拱饰有手持南音乐器的飞天乐伎。东塔镇国塔、西塔仁寿塔均为五层八角石构楼阁式塔。东塔高48米,西塔45米,两塔结构均为塔心柱式,塔身各面浮雕佛教主题造像2方,每塔计有80方。域外题材完美融入塔身雕刻中,呈现了宋元时期因多种族人群聚集和开放包容文化氛围而形成的多种宗教艺术发达和繁荣的景象。

9、老君岩造像

老君岩造像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老君岩造像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巨型石雕像,是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象征,体现了泉州港口依托农业帝国的独特历史文脉,反映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多元、活跃的文化特征和港口的繁荣成就。老君岩造像位于泉州城北3公里的清源山南麓,坐北面南,以清源山为背屏巍然端坐,俯瞰泉州城市及港口。造像凿刻于宋代,系以一块天然巨石人工雕凿而成。造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老君席地而坐,右手凭几,左手扶膝,双腿盘屈,体态安闲。扶几雕刻精致,饰卷云纹样。造像面目和蔼慈祥,脸含笑意,双目有神,静观众生,独具神韵,更显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的庄严境意。

10、清净寺

清净寺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清净寺是泉州古城商业性城区中的伊斯兰教寺院,是宋元时期跨越重洋来泉州营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稀物证。它与伊斯兰教圣墓共同见证了活跃在泉州的外国族群的文化、宗教和生活传统,也见证了宋元泉州的人群汇聚、商贸往来和文化繁荣。清净寺原名“艾苏哈卜寺(Masjidal-Ashab),始建于年,是泉州最早建立的伊斯兰教寺院。该寺选址于五代以来泉州古城的南墙外,北临南护城河(八卦沟)。这一区域是宋元泉州城中外国人的主要聚居区。寺院在年由穆斯林主导的修缮奠定了现存建筑群的主体格局。寺院整体为伊斯兰建筑风格,寺内现存建筑包括门楼、礼拜堂、明善堂,一处古井,以及多方与寺院历史有关的碑刻。

11、伊斯兰教圣墓

伊斯兰教圣墓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伊斯兰教圣墓是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史迹,与清净寺共同见证了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的活动,反映了宋元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与融合。伊斯兰教圣墓位于泉州城东门外2公里的灵山南麓,相传是7世纪来到泉州的两位伊斯兰教圣徒的墓地。墓地坐北面南,依山而筑,主体布局由一圏半月形的回廊环抱两座石墓。石墓居中,为泉州典型的穆斯林石墓形式。地表现存两方形式相近的墓盖石,均以花岗岩雕成,东西并列排布。两方墓盖石上方建有一石亭遮蔽。石墓的西、北、东三面背倚山体建一圈半月形石质挡墙,并依挡墙建石质回廊将石墓环抱。石廊为仿木梁柱结构,外观为九开间,以石雕为础、柱、斗、梁、枋等构件。回廊下及挡墙壁中存有7方历代碑刻,其中一方记载了年泉州穆斯林集体重修圣墓之举,另一方为年郑和下西洋期间来此的行香碑。

12、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史迹,显现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文化包容力,其蕴含的文化融合特征为宋元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间广泛的价值观交流奠定了基础。草庵位于泉州城以南15公里的华表山东麓,依山而筑,是宋元时期泉州城远郊的一处摩尼教(又称明教)寺院。庵中现存一方雕凿于年的该教创始人摩尼的石雕造像,是世界现存唯一的摩尼光佛石像。草庵至晚创建于10-11世纪的北宋初期,初为草构,因名“草庵”,于年改建为石室并雕凿光佛造像。年曾于草庵前20米处发掘出土一件刻有“明教会”三字的褐釉碗,其形制与磁灶窑北宋时期的器物相符,佐证了北宋时期摩尼教在华表山麓的活动。

13、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

金交椅山窑址龙窑Y2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城郊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泉州以外贸手工业为显著特点的产业结构,其生产体系和生产规模展现了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它与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等共同反映了宋元时期海洋贸易对泉州地方产业发展的积极促进。磁灶窑位于泉州城西南16公里磁灶镇,是泉州城郊规模最大的一组古窑址。这里是紫帽山南麓的丘陵地带,瓷土资源丰富。考古工作共发现南朝至清代(6-20世纪)窑址26处,其中宋元时期(10-14世纪)窑址12处,均分布于晋江支流九十九溪两岸的小山坡上。金交椅山窑址始建于10世纪,兴盛于10-13世纪。年至年对窑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揭露出4条龙窑遗址(Y1-Y4)和1处作坊遗址(F1)。磁灶窑出土的陶瓷多为青瓷、酱釉瓷,釉色丰富。胎质呈灰色,夹砂。器型多以执壶、罐、瓶、水注、盒、碗、盘、碟、灯等日用器为主。磁灶窑目前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东非等国多有出土,并发现于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韩国新安沉船、印尼爪哇沉船、菲律宾吕宋沉船、哲帕拉沉船等沉船中。其*持等器物是典型的外销器物。

14、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

内坂瓷土加工作坊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尾林窑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其兴起受益于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在发展过程中创烧出独特的白瓷产品,显示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本地制瓷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德化窑位于泉州城西北约70公里的德化县,始于晚唐,在宋元海洋贸易发展的背景下获得重大发展,窑址遍布全县。其中德化县城周边的窑址分布最为集中,已调查发现宋元时期(10-14世纪)窑址29处。这一带生产的陶瓷可由陆路运输至南部永春县,再经晋江支流东溪运往泉州港口。尾林-内坂窑址位于德化县三班镇西北,窑址分布于上寮溪的南北两岸,面积约平方米。考古工作已发现7座窑炉及部分作坊、废品堆积等窑业遗存。屈斗宫窑址位于德化县城浔中镇宝美山破寨山的南坡上,1年经考古发掘揭露出一处元代窑炉遗址。该窑为分室龙窑,是龙窑向阶级窑转化的过渡形式,反映了宋元时期窑炉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宋元时期德化窑的产品以青白瓷、白瓷为主。器型多以碗、盘、盒、洗、执壶、*持、瓶等日用器为主。在制作过程中流行刻花、划花、模印等多种装饰手法。德化窑的高足杯、粉盒、*持、壶、花瓶、碗等产品目前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区多有出土,并大量发现于华光礁一号、南海一号、爪哇沉船、马来西亚丹戎新邦沉船、惹巴拉沉船等沉船遗址中,证实德化窑瓷器是海外贸易的重要外销产品。

15、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冶铁遗址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与泉州的陶瓷生产基地共同显示出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遗址位于泉州西北约70公里的戴云山区。安溪县青阳村曾是宋代官方设立的专职铁场之一,是泉州内陆腹地的重要铁矿分布区,文献记载其冶铁业在11世纪时极为兴盛。安溪青阳下草埔遗址位于青阳村南部的山坡上,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包括一处冶炼遗址、分布于矿山上的一组古矿洞、一处冶铁生产者余氏家族的祖屋遗址、一段古道,以及为冶炼提供薪材的山地。经初步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实验分析,冶炼遗址使用小高炉进行块炼铁冶炼,并以木炭为主要燃料。生产的海绵铁经过初锻形成铁块、铁片等初加工产品后,再加工或运输至其他地区进行锻造再成型,制成铁器。根据对遗址上提取的10余处炭样的C14年代测定,其年代集中在10-11世纪前后。结合遗址出土钱币、瓷器残片的年代特征,可确定遗址为宋代的块炼铁遗址。

16、洛阳桥

洛阳桥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洛阳桥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它与安平桥、顺济桥遗址等共同连通了便捷的沿海交通干线,在泉州水陆复合运输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它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体现了官方、僧侣等社会各界对商贸活动的推动和贡献。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北方向约10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原称万安桥,始建于年,年落成。桥体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现存全长约米,桥宽约4.5米,主体桥段为47孔,有45座石墩,依托桥中部一自然小岛(中洲)而建。石桥梁板系巨型条石,桥面左右翼以望柱、扶栏。洛阳桥的建造使用“筏形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等技术手段,为宋元时期泉州造桥浪潮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洛阳桥桥身两侧设置宋以来各形制石塔7座,护桥石将*4尊。中洲上有中亭和西川甘雨碑亭。桥南有蔡襄祠,奉祀洛阳桥的主持建造者北宋泉州郡守蔡襄;桥北有始建于宋代的昭惠庙,祀通远王,曾为蔡襄建桥的指挥所。

17、安平桥

安平桥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安平桥是泉州与国家广阔的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体现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发展。其建成是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既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又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财富积累。安平桥位于泉州城西南方向30公里的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这里是泉州与其南侧的漳州、广州等地区联系的要道。因桥长五华里,俗称“五里桥”,为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它始建于年,建成于年,由僧侣、商人、*府官员和当地民众等合力建造。桥体为东西走向,桥长约米,桥面宽2.9-4米,条石铺就,两侧护以花岗岩栏杆。共有石砌桥墩座,有长方形、单尖船形、双尖船形等式样。桥墩之间横架巨型石板作为桥面,石板长5-11米。安平桥的建造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方法,又有所创新,运用“睡木沉基”的方法,并因地制宜设置不同形式的桥墩,这是在海洋贸易带动的大量桥梁建造实践中积累、发展出的先进技术。桥上及周边建有瑞光塔、桥头亭、水心亭、海潮庵、镇风塔、雨亭、望高楼、听潮楼等附属建筑。水心亭周围保存有历代修桥碑记16方,亭前柱旁立有两尊护桥石将*雕像,系宋代石雕作品。

18、顺济桥遗址

顺济桥遗址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顺济桥是泉州古城与晋江南岸的陆运节点,是伴随海洋贸易发展而建设的出入古城商业区的主要通道,完善了泉州的水陆转运系统。它与德济门遗址、天后宫共同体现了海洋贸易推动下古城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见证了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的促进。顺济桥遗址位于泉州古城南门德济门外,横跨晋江两岸,以近顺济宫(天后宫)而得名。顺济桥由南宋泉州郡守邹应龙主持建造于年,沿用至20世纪,14世纪以来多次修缮,现以遗址状态保存。顺济桥的建造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方法,采用“筏形基础”法,全河床拋填石块形成结构基础,其上干砌条石形成桥墩,上部为石梁结构。史载长约余丈,宽1.4丈,现存船形桥墩及桥墩遗址约30处。

19、江口码头

文兴码头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美山码头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江口码头位于泉州古城东南的晋江北岸,是连接古城的水陆转运节点,与真武庙同为泉州城郊的重要内港“法石港”的遗存,反映了内港码头的功能构成和使用方式。它与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等共同体现了宋元泉州由内港码头、外港码头、航标塔等共同构成的河海运输网络。江口码头现保存有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两处码头及一处宋代古船遗址。两处码头始建于宋元时期并沿用至20世纪。两者相距约1.1公里,均以条石砌筑。文兴码头位于上游,整体造型为一平缓的斜坡状台阶。此处水深较浅,码头直伸入晋江中以便低潮位时小船停靠。码头现存南北长约30余米,宽约3.5米。美山码头位于下游,较文兴码头处水深,码头造型为边坡较陡的墩台,便于高潮位时大船停靠。最下层墩台南北长约20米,宽约15米。年在文兴码头以东发掘了一处南宋时期废弃于江岸边的古船遗址,发现竹帆及其绳索等遗物,佐证了宋元泉州的造船技术。

20、石湖码头

石湖码头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石湖码头是泉州外港码头的珍稀物证,实证了宋元泉州优良的建港条件,它与江口码头共同呈现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陆转运系统。石湖码头位于泉州城东南17公里的石湖半岛西岸,是一处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码头,与六胜塔同属石湖港的历史遗存。石湖半岛三面临海,其西侧为一半月形海湾,形成天然的避风良港。半岛突兀于泉州湾中部,正当晋江和洛阳江交汇出海口,对内可直通双江,对外扼守泉州湾主航道。石湖码头主体由一组近岸礁石和通济栈桥共同组成,据传始建于8世纪初期的唐开元年间,海商林銮在此创建林銮渡,借用天然礁石为靠岸设施。历史文献记载北宋元祐年间(-),官员傅琏在礁石与岸线之间加筑通济栈桥,使码头功能更为完备。根据栈桥基部的考古工作,栈桥最下层仍保留了宋代的石质桥基,其上部可见后代对栈桥的多次修补痕迹。桥基周边出土了宋元时期的瓷器残件,主要为磁灶窑的产品,并有少量龙泉窑等外地瓷器。

21、六胜塔

六胜塔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六胜塔是石湖港的重要历史遗存,是商舶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并有护佑商旅的作用。其建造是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六胜塔位于泉州湾中部石湖半岛北端的金钗山(又称烟墩山)上,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石塔,始建于宋*和年间(-),由僧人祖慧、宗什和施主薛公素募资建造,现存石塔由本地海商凌恢甫重建于-年。石湖半岛距泉州古城约17公里,兀立于泉州湾中部。塔与其东侧大、小坠岛之间的岱屿门主航道遥遥相对,文献记载“舟入泉港必经岱屿”,是商船经泉州湾驶入晋江、洛阳江沿岸内河港口的重要地标。六胜塔塔身用花岗岩砌筑,为五层八角楼阁式塔,通高约36米。塔基做双层须弥座,塔身结构由外壁、回廊及塔心三部分组成,各面门、龛两旁浮雕金刚、力神等佛教形象,檐下用石雕作斗拱,“壮丽几拟开元镇国、仁寿二塔”。

22、万寿塔

万寿塔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万寿塔是商船抵达泉州港的地标,也是镇守海口、护佑商旅的精神寄托,其望夫成石的传说承载了泉州民众对海洋贸易的历史记忆。万寿塔位于泉州城东南方向20公里的宝盖山山顶,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石塔,由僧人介殊建造于泉州海洋贸易鼎盛的南宋绍兴年间(-年)。宝盖山矗立于泉州湾与深沪湾之间的平原丘陵,海拔米,是泉州湾一带的最高峰。这里控扼泉州湾与外海交界处,古人风水思想认为这里是泉州的“水口”,在此建塔可以锁住水口以保平安。万寿塔建于宝盖山的制高点,故又称关锁塔。因承载有商人妇登塔望夫成石的传说,又称姑嫂塔。明代《八闽通志》称“商船自海还者,指为抵岸之期”,可作为商船抵达泉州港的地标。万寿塔用花岗岩砌筑,为五层八角空心楼阁式塔,占地面积平方米,通高约22米。塔身为空心筒构造,首层外有环廊一周,西侧接石构抱厦,第三至五层设有平坐、勾栏。(图文泉州市申遗办提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