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努阿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古代文人是怎么做官的,谁的成就最高 [复制链接]

1#

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贵族阶层开始走向衰落,知识和思想不再由贵族所垄断,正所谓:有教无类,官学式微而私学兴起,平民子弟也可读书为士。自此,文人士大夫纷纷走向历史舞台,儒、墨、道、法、兵、阴阳、纵横、名诸多思想流派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势,好不热闹。

尤其在战国,各国诸侯君王竞相礼贤下士,养士之举蔚然成风,从魏文侯到赵惠文王、燕昭王、战国四公子、秦相吕不韦,招揽贤士往往数以千计,齐国稷下学宫仅受封为上大夫的文人就有七十六名。那时士气高张,士人备受礼遇,甚至有“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一说。

魏文侯知段干木(孔门十哲之一——子夏的学生)才干,月夜亲自登门请他为宰相,谁知他逾墙而逃。魏文侯并不死心,几次前来段干木家都要起身扶着车栏杆致敬。仆从说:“段干木不过一布衣之士,扶轼致敬,太过了吧。”

魏文侯回答道:“段干木不趋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居在穷乡僻壤,但名声远播千里,我敢不扶轼致敬?段干木显赫是因为德,我显赫是因为势;段干木富于义,我富于财。势不如德尊贵,财不如义高贵,干木即便以我来换他他也不干。我每日都对此感到惭愧,你又何必轻视他。”反复几回,段干木为魏文侯所打动,才得以相见。魏文侯向他请教国*,站了许久也不觉倦乏。魏文侯以子夏为师、田子方为友,又非常尊重段干木,敬贤如此,才得以奠定魏国百年雄霸基业。

燕昭王敬重贤才,专门修建宫殿像供奉师长一样供奉郭隗,又筑*金台礼贤天下士,剧辛、邹衍、屈庸、乐毅、苏代各地人才纷纷来燕,使得燕国跻身七强之列。

各类文人中有混得非常好的如苏秦,纵横捭阖,佩六国相印,家人见之匍匐在地,不敢仰视。再如李斯,不过一掌管文书的小吏,辞职拜荀子为师,辅佐秦王一统天下,后为丞相。当然,也有如孔子者,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思想,却四处不受待见,惶惶如丧家犬,一生不得志。然而历史却非常吊诡地来了个惊天大转折,无数后世文人尊孔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汉代文人做官比较好的是文翁、*霸、汲黯、召信臣、王成这类循吏,他们奉职循理,按孔子“先富后教”之道,发展生产、兴办教育,既当官员维护*治秩序,又当老师化风成俗。循吏事迹中非常出名的有文翁治蜀,“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文翁去世后,巴蜀各地官民为他修祠堂,祭祀不绝。他创办的文翁石室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也是全世界唯一一所连续办学两千多年未中断、未迁址的学校,也就是今成都石室中学。

东汉后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垄断选官之路,他们是官僚世家也是文化世家,四世三公的袁绍一家,门生故吏满天下,一般文人就算读书读得好也很难在仕途上取得高位,因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即便使得“洛阳纸贵”的左思也不得不感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当时战乱频频,风云巨变,经天纬地的谋士与攻城略地的武将大放异彩,然一般文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就算出自世家大族的孔融、杨修也都为曹操所杀。

再则瘟疫横行,建安七子有五人在同一年染病去世。另外,魏篡汉、晋篡魏,改朝换代常有一波人清算另一波人,竹林七贤为躲避迫害纷纷隐世、远离*治,炼丹修仙、喝酒写诗、崇尚玄学与清谈,以此排忧解闷。后有陶渊明,沉醉田园,更以“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著称。正是这般,文人的个人意识觉醒,文章再也不是只为*治服务的工具了,他们的情感、志趣、哲思都得以流诸于笔端。

这一时期的文人典范要数诸葛亮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匡复汉室,在波谲云诡的乱世中为没落皇族刘备理清战略思路,助他三分天下有其一,又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修订律法、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北拒曹魏、东联孙权、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使得实力最小的蜀国绵延国祚数十年。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他的智勇忠诚、公忠体国、勤*为民,千百年来为世人歌颂不绝。

隋唐大一统,国力蒸蒸日上,又开科举取士,即便寒门学子也可通过苦读进入仕途。那时文人士子意气风发、渴望建功立业,如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堪称一代名相。可从盛唐后半期到中唐,文人的境遇不一而足。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岑参都曾渴望出将入相,但天不遂人愿,即便才华横溢也难酬壮志,一与朝堂奸臣当道打压贤士有关,一则有才华之人大多性情耿直爱仗义执言,可君主并非都如李世民,朝局形势并非都如贞观,于是他们远未到能为“辅弼”之位时,就在官场碰壁碰得七晕八素。唯有高适,大器晚成,四十五岁进士及第,五十二岁成为一方大员,后讨伐永王之乱、参与平定安史叛*,官至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进爵渤海县侯,算是那时文人中极少有的封侯者。

中晚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力虽呈衰落之势,一班文人如元稹、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针砭时弊、以文辅*,虽志在兼济、然只能行在独善,仍难中兴大唐。韩愈、柳宗元发起名为古文运动、实为刷新*治的改革,可后来酿成“二王八司马”事件,未能力挽狂澜。比如涉入其中的诗豪刘禹锡,一连被贬谪二十多年。后来的杜牧,兼资文武,却报国无门,与之齐名的李商隐,更是在牛李*争中消磨掉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在经历武将专权乱*的中晚唐及五代十国,宋朝对文人最为厚待,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因此被誉为读书人的*金时代。皇帝写诗劝人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就连神童也要附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真堪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未曾发迹时,范仲淹便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又感慨:“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官至参知*事后,发起革新*治的庆历新*,不久即告失败,可他在危难之际戍边西北,培养名将狄青、种世衡、郭魁,积极防御,使得边地无忧。居庙堂之高能秉公直言、不平则鸣,在朝中倡导节俭以赈济百姓,处江湖之远也能大兴水利、教化而造福于民,首创义庄更是宗族版的慈善会,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和节操更是影响后世千百年。

欧阳修为一代文宗,领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一朝文风,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皆受他提携指导而一并跻身宋六大家,韩琦、包拯、文彦博、张载、程颢也曾受他奖掖激赏,他识才爱才惜才用才的恢弘气度令北宋天空文星璀璨。

再说那个光耀百代的全能型天才、复合型干部苏轼,几遭贬谪、宦海沉浮,可终不改其刚直不阿的品格、豁达乐观的性情与致君尧舜的志向。面对上司的苛刻他会作文嘲笑,他也自嘲是个吃货,他会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而怕死,家人接连去世他会伤心难过好一阵子,他也曾与和尚开一些有点low的玩笑,可无论是在权力中心汴京,还是在天涯海角的蛮荒之地儋州,但凡手上有点职权,他总会想方设法为百姓谋福利,抗洪、赈灾、筑堤、收治病人、兴办学堂……他的诗文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传说鼓舞黑暗痛苦中的人砥砺前行,他的善举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帽、东坡井、东坡田、东坡桥诸如此类让人缅怀至今。

宋朝厚养士人,却也矫枉过正,造成官僚机构臃肿而行*效率低下、国库经费开支颇巨,再则开国之战未取燕云十六州,北部国门洞开,又缺少装备骑兵的良种马,不得不对辽被动防御。虽*力上稍显逊色,文人却刚正威猛、忠烈义勇,寇准在澶渊力退辽*,范仲淹、韩琦率兵抵御西夏,虞允文在采石矶大破金*,“词中之龙”的主战鹰派辛弃疾于万*之中取叛徒首级如探囊取物,“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临终也不忘北伐大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还有那文天祥文丞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秀夫在崖山之战后背着少帝壮烈蹈海殉国。

元朝九儒十丐,文人的地位就不再那么高了,科举制一度被取消。明朝朱元璋大兴文字狱,屠杀文人,就连开国功臣李善长都不放过。那时文臣噤若寒蝉,上朝时与家人诀别,下朝后庆幸自己多活了一天。尔后人口激增,科举名额并未相应增加,不少文人开始“弃儒从贾”,诗文书画都可在市上流通,比如唐伯虎“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业钱”。明朝官员俸禄微薄,不少士大夫以润笔费补贴家用。读书人从商,商人也积极融入士人圈子,他们并非完全唯利是图,而是与士人一道建宗祠、修宗谱、立书院、设义塾、刊行图书,将儒家的价值观念推广到民间,当真“四民异业而同道”“商与士异术而同心”。

比如当今,在同胞遭遇诋毁、水灾、疫情等危急关头,服装、泡面、物流诸多企业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医生、护士、志愿者、快递小哥、下沉干部在疫情期间不惧生死、无私奉献的精神,更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里的“仁”与“道”熠熠生辉。

王阳明四处讲学,将儒学发展为“心学”,在全社会推行“致良知”学说,改变了以往为帝王师而教化天下的“得君行道”做法。在他看来,只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满街都是圣人”。他曾因仗义执言得罪大宦官刘瑾,被贬途中差点被杀害,在龙场悟道,开宗立派,在职期间,无论官位大小,他为百姓讲学、减税、理讼、治病救人,后平定数十年的南赣匪寇、宁王之乱、西南叛*,真正做到了文可提笔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成就了少时立德、立功、立言做圣人的梦想。

“康雍乾盛世”却是文字狱迫害文人最狠的时候,从汉唐时文人在朝堂上“坐”而论道,到后来是站着,到清朝在朝堂上都跪着了。这一朝最值得一说的那便是曾国藩了,常称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另外半个就是他了。此人资质平平,靠持之以恒的读书与修身,渐至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何只算半个圣人,大概与他“曾剃头”有关。即便曾国藩成就再大,也难改变积重难返的体制与文化弊端,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走向覆灭。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一代一代仁人志士为振兴中华勇往直前、接续奋斗。

读书人有读书人的理想,在沧海横流的当下人看来似乎觉得荒谬可笑,可就是他们凭借信念理想,以微薄之力给因贫困、伤病、饥饿、战乱而在黑暗痛苦中挣扎的底层百姓带去了一丝丝温暖和光明,以一股浩然正气让天地失色、日月无光的悲惨人间依然有着生生不息的希望。就是他们,为中华文明之演进、之兴旺发达,孜孜以求、前赴后继,是以五千年文明从未断绝也!

当前世界,瘟疫横行、战争频仍、大的水旱灾害时有发生,火灾肆虐、极端天气甚为平常、南极海冰面积大幅缩小,科技发达日新月异,人情却越发淡漠,国内外形势严峻多变,作为内心深处还有那么一点点理想情怀的读书人又该何去何从?不妨听听往圣先哲建言。

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曾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孟子: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矣。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荀子:儒者在本朝则美*,在下位则美俗。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吕坤云:故天地间惟理与势为最尊。虽然,理又尊之尊也。庙堂虽然,理又尊之尊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即相夺焉,而理则常伸于天下万世。故势者,帝王之权也;理者,圣人之权也。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然则理也者,又势之所恃以为存亡者也。以莫大之权无僭窃之禁,此儒者之所不辞而敢于任斯道之南面也。

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今天下之大患,莫大乎贫”“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主要参考:《士与中国文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