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努阿图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会多元化多视角,为中华优秀传统文
TUhjnbcbe - 2024/12/22 18:24:00
北京治疗白癜风优势 https://m.39.net/disease/a_9237801.html

近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中州学刊杂志社协办的全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8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专家学者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学理基础、具体路径、转化机制以及国内外成功经验等维度展开了多元化、多视角的学术探究,期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贡献学术智慧和实践经验。

会议现场

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该次会议的举办就是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指示精神,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

开幕式上,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治军、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色音、中州学刊杂志社社长李太淼分别致辞。

马治军致欢迎辞时指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推进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研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重要责任,与会专家学者的学术探讨对于推动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色音介绍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重视学术研究、理论探讨、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学术传统,然后以“艺术乡建”为例,介绍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积极尝试。他还指出,怎样进行创造性转化,是传统文化能不能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希望与会学者以此会议为契机,积极展开学术探讨。

李太淼表示,习近平总书记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给予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极大的鼓舞。大家感受到了习总书记对学术期刊“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殷切希望。这次会议的召开也是中州学刊践行习总书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举措。

会议现场

多元化、多视角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在主题发言环节,色音、郑土有、李祥林、丁永祥四位教授作了主题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色音发言的题目是《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以内蒙古乌兰牧骑为例》。他指出,乌兰牧骑的创建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有密切的关系,针对牧区特殊的居住特点,以流动的创新方式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他具体分析了乌兰牧骑队员对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雅托噶等民间艺术进行的继承和创新,认为20世纪50年代后,对于安代歌词的更新替换、安代歌舞的改编升华等创造性转化方面,乌兰牧骑起到了关键作用。最后,他提出乌兰牧骑创造性转化的具体路径:筹建面向全国和全世界演艺市场的中国特色乌兰牧骑演艺公司,尽早占领国内外高端文艺演出市场。今后乌兰牧骑在节目编排上应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民间艺术资源不断地进行挖掘、整理、开拓和创新,以新的形式传承弘扬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要结合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加入新技术、新元素并突破以歌舞为主的单一演出形式,使乌兰牧骑在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得以多样化地可持续发展。随后,许晓明研究员总结指出,乌兰牧骑文艺传播方式作为文化传承模式的成功范例,可为当代流动性社会的文化传承、传播、变迁等提供有益参照。

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以《从文化发展观看非遗保护与利用的观念问题》为题做主题发言。他在简要梳理20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础上,反思了五个相关观念。一是文化基因论的困惑。非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已成为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基因本是生物学概念,是一个物种最核心的元素,稳定性很强。但中华文化“基因”是什么?由哪些要素构成?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国家,无论是从时间维度,还是从民族文化多样性维度,都很难把握和提炼。用文化“基因”来定义非遗,可能存在很大的问题。二是非遗保护过程中的本真性与动态性的问题。本真性强调原汁原味的保护,动态性强调非遗的变化发展,两者存在矛盾。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把握本真性和动态性的具体尺度。三是生产性保护的适用性问题。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保护非遗项目,这是中国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一大贡献。但并非所有的非遗项目都可以采用生产性保护,比如民间文学类非遗。四是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的分工。反思了我国在非遗保护过程中,传承主体被疏忽的问题。五、活态性与保护层次的问题。并非所有项目都适合活态性保护,一些项目在现阶段一定会消亡,与其耗费精力去做“活态”保护,还不如做好立体记录,归入档案,供后人研究或恢复。

四川大学教授李祥林回应了郑土有教授的话题,对非遗保护实践中的代表性传承人资助经费分配、非遗项目评审的原则等问题展开论述。随后,李祥林以“中国两河流域及文化多元融合——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查针梁子说起”为题,阐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融合特征。李教授指出查针梁子作为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表征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然后结合地域和族群,着眼传统与现实,期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案例参照和研究视角。随后,许晓明研究员指出,现今国家正在推动的黄河文化公园建设,其实也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项举措,李祥林从该热点问题出发,从查针梁子说起,具体论证了中华民族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征。

河南师范大学教授丁永祥以“传统文化的当代利用”为题,首先介绍了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在非遗进校园和帮助基层单位开展非遗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绩,同时分析了非遗传承保护的现实困境,然后提出“手工艺品进景区”“表演类非遗项目进景区展演”“开发非遗与旅游结合的游学项目”等可能是非遗产业化的有效路径。

主题发言由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民族艺术》杂志主编许晓明研究员主持。许晓明在总结中指出,非遗保护、产业化、文旅融合等都是极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做出的努力令人尊敬。同时,她对河南师范大学承办这次会议所付出的辛苦表示了感谢。

会议现场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路径

会议讨论环节分为3个小组,分别就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学理基础、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非遗创新性发展3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每个议题又包括3至4个主题讨论,具体包括传统文化对现代精神的滋养、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功能与价值、传统文化的不同转化路径、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艺术乡建的理论与实践、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的理论建构、非遗产业化的多元实践路径等。

参会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王永健认为,这次会议的主题“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是目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比较前沿的话题,文化遗产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日本“人间国宝”自下而上的评审体系不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体系是由各级政府主导再到民众参与自上而下的一个体系。日本的“人间国宝”评审体系,和中国一样强调传承谱系,但他们更注重代际之间的创新,通俗来讲,传承人要与父辈、祖辈传承人的手艺都要有所创新。这对我们目前的非遗评审和非遗保护有很大的启发价值。

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杜晓杰认为,传统文艺的危机,在本质上即场域危机。从内部场域来看,传统文艺内在的生命力不断衰减,危及场域存续;从外部场域来看,传统文艺被经济场不断挤压,在文化系统中边缘化,逐渐从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淡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包括戏剧在内的传统文艺的危机,必须重振传统文艺的内在更生力,提升场域本身的生命活性;优化传统文艺场域与其他文化次场的关系,打通传统文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四川轻化工大学教授梁川以自贡彩灯和自贡灯会为例,指出产业性转化必然是包括灯会和彩灯在内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有效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市场提升遗产传承的经济效益,通过产品维系遗产传承的社会环境,遗产才能得到有效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合理转化才能有效实现。

西藏大学博士赵文琪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性、生活性、共享性三个方面论述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重要举措。并详细叙述了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运行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情况。河南师范大学王凤娟博士,认为现代戏曲人物画诞生于民族危机深重的20世纪20年代,是融合中西艺术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其中,艺术教育制度、艺术创作制度、艺术创作的多元语境等对现代戏曲人物画的发生、发展有直接影响。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经济合作局主任陈旭龙,阐述了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经过长时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以陶瓷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沿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经过长达10年打造,平川区形成的以非遗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文旅产业现已在平川县域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我国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利用与保护提供了成功案例。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贾亭沂

1
查看完整版本: 会多元化多视角,为中华优秀传统文